2024年11月18日,百模论剑·首届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大赛在成都进入了第三个决赛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支团队汇聚于此,分享各自基于AI(AI)技术的创新项目。这场比赛不仅展示了AI如何深入不同产业,还体现了智慧与创意的碰撞,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无限可能。
本次赛事涵盖多个赛道,包括AI+养老、AI+交通、AI+教育等,吸引了众多优秀项目前来参赛。例如,“BOM.AI”项目旨在解决制造业小企业的效率问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人力物力的消耗,展现了AI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应用潜力。评审专家徐栋表示,优秀项目大多充分的利用了大模型技术,展现了AI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赛团队的代表许婧冉介绍了他们的项目——基于大模型和多智能体的金融文档智能写作。这一工具利用达观数据自主研发的“曹植”大模型,通过自动调取和多智能体协作,大幅度的提高了长文档写作的效率。该系统能够支持多种语言的输入,并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深度修改意见,减少了繁琐的操作的过程,优化了用户体验。
此外,来自四川大学的“家庭卫士-AICare”项目则聚焦在远程关爱老人的应用。项目代表杨宁表示,该系统采用非干扰式技术,可以在老人遇险时,通过简便的语音指令进行求助,有效保障老人的隐私与安全。此类创新不仅凸显了AI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也展现了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AI虚拟水族馆”是另一非常关注的项目,它致力于填补国内海洋科普领域的空白,计划通过独特的交互体验吸引更加多学生关注海洋知识。此项目代表杨威指出,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助力于知识传播的多样化。
而在文旅赛道上,辽宁大学的智绘星河团队带来了AI+智慧文旅项目,结合AI智能规划与数字人讲解,提升了游客的互动体验。李晓楠代表团队表示,成都作为AI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为创新项目的孵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次大赛的举办,不仅是对参赛团队创意和技术的检阅,也是对未来AI应用的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AI的应用场景继续扩展,如何将这些创新项目推向市场,实现落地转化,是当前项目发展的重要挑战。评审专家陈志轩表示,虽然大模型的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项目的市场验证与落地实施依然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成都市的AI产业规模已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这一数据不仅显示出成都在此领域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反映出全国范围内AI产业激烈的竞争趋势。成都凭借其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在慢慢地成为中国西部的科技高地。
随着赛事的深入,明日将迎来最后一个决赛日,更多来自医疗、教育、农业等多条赛道的优秀项目将进行最终的比拼和展示。值得期待的是,最终的颁奖仪式将于11月20日举办,同时也将进行投融资洽谈会及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逐步推动AI技术与市场的对接。
公众对于AI技术的认知不断加深,“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各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此次比赛的团队不仅希望获得荣誉,更期待通过展示优秀项目,获得行业关注与潜在的合作机会。
通过“百模论剑”这一赛事平台,各参赛团队展现了各自的技术实力与创意构思,同时也为未来的AI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案例。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涌现,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看到AI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