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网.com

一种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及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方法

  1.一种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方法,采用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如

  测量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两个上木方之间的间距,并据此调节所述边坡框架梁

  模板加固装置的两个L型支撑杆之间的位置并初步固定,以使两个侧边固定撑之间的间距

  将初步固定的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设置在边坡框架梁模板上,并通过两个侧边固

  调节顶部可调撑的上下位置,使得其底壁抵压接触在边坡框架梁模板顶部的顶木方的

  通过调节杆调节两个侧边可调撑的上下位置,以使两个侧边可调撑与边坡框架梁模板

  两侧下方的两个下木方对准,并调节侧边可调撑的侧向位置,使得侧边可调撑顶压接触边

  所述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包含:两个L型支撑杆、两个侧边固定撑、两个侧边可调

  两个所述L型支撑杆相对设置形成倒U型结构,并且,两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

  之间位置可调地相连接,用于调节两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间距,以调节所

  述倒U型结构的宽度,使其与所述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的木方相适配;边坡框架梁侧模板侧

  两个所述侧边固定撑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二支撑部上,并且,两个所述

  两个所述侧边可调撑上均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二支撑

  部的长度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并且,所述侧边可调撑与所述调节杆沿所述倒U型结构的

  宽度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用于抵压接触在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下方的下木方上;

  各所述顶部可调撑均沿所述倒U型结构的深度方向位置可调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

  所述调节杆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滑动槽,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底部可拆卸地连

  接有第一滑动锁止件,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动槽,用于调节所述调节杆固定至所

  所述第一滑动锁止件为螺栓螺母组件,其固定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背向所述调

  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套管,所述顶部可调撑穿

  所述调节杆上设有与所述调节杆呈夹角设置的第二套管,所述侧边可调撑穿设于所述

  所述顶部可调撑设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内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顶压板,用于顶压接触在

  顶木方的顶壁上;和/或,所述侧边可调撑设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内的第一端设有第二顶压

  所述顶部可调撑设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外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限位板,用于限定所述顶

  部可调撑伸入至所述倒U型结构内的长度;和/或,所述侧边可调撑设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外

  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限位板,用于限定所述侧边可调撑伸入至所述倒U型结构内的长度;

  其中一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动槽,并且,另一个

  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上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滑动锁止件,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

  第二滑动槽,用于调节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搭接距离,并在调节到位时锁止两个所

  其中一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调位孔,并且,另一

  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上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滑动锁止件,所述第二滑动锁止件

  选择性地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调位孔内,用于调节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搭接距离,

  所述侧边固定撑的卡固端设有U型卡固板,用于卡固在所述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

  不断完善起来。边坡预应力锚索框架梁防护形式为合理有效的边坡加强固定措施,提供稳固的

  加固支撑,便于施工,与生态环境景观协调性好。传统加固支撑方式需要对梁侧模进行斜向

  支撑,支撑落脚点在边坡土体上,并用钢筋打入土壤定住,该加固方式需要较大的作业面,

  使得边坡框格梁两侧土体二次人工挖除,支撑落脚点加固要求高,浇筑混凝土时易造成斜

  法,旨在解决现有框架梁通过对拉螺栓进行夹紧固定不可重复使用且需后期切割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该加固装置包含:两个L型

  支撑杆、两个侧边固定撑、两个侧边可调撑和至少一个顶部可调撑;其中,两个所述L型支撑

  杆相对设置形成倒U型结构,并且,两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之间位置可调地相连

  接,用于调节两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二支撑部之间的间距,以调节所述倒U型结构的宽度,

  使其与所述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的木方相适配;两个所述侧边固定撑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

  L型支撑杆的第二支撑部上,并且,两个所述侧边固定撑相对设置,用于卡设在所述边坡框

  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上木方上;两个所述侧边可调撑上均设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

  第二支撑部沿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并且,所述侧边可调撑与所

  述调节杆沿所述倒U型结构的宽度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用于抵压接触在边坡框架梁模

  板两侧下方的下木方上;各所述顶部可调撑均沿所述倒U型结构的深度方向位置可调地设

  动槽,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一滑动锁止件,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

  述第一滑动槽,用于调节所述调节杆固定至所述第二支撑部上的位置,并在调节到位时锁

  进一步地,上述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所述第一滑动锁止件为螺栓螺母组件,

  其固定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背向所述调节杆的侧壁上,用于配合螺栓紧固所述调节

  撑部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套管,所述顶部可调撑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并且,所述顶部可调撑

  与所述第一套管螺纹连接;和/或,所述调节杆上设有与所述调节杆呈夹角设置的第二套

  管,所述侧边可调撑穿设于所述第二套管,并且,所述侧边可调撑与所述第二套管螺纹连

  进一步地,上述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所述顶部可调撑设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

  内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顶压板,用于顶压接触在顶木方的顶壁上;和/或,所述侧边可调撑设

  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内的第一端设有第二顶压板,用于顶压接触在下木方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上述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所述顶部可调撑设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

  外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限位板,用于限定所述顶部可调撑伸入至所述倒U型结构内的长度;

  和/或,所述侧边可调撑设置在所述倒U型结构外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限位板,用于限定所述

  进一步地,上述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其中一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

  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动槽,并且,另一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部上可拆卸地连

  接有第二滑动锁止件,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滑动槽,用于调节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

  之间的搭接距离,并在调节到位时锁止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或,其中一个所述L型支撑杆

  的第一支撑部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调位孔,并且,另一个所述L型支撑杆的第一支撑

  部上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滑动锁止件,所述第二滑动锁止件选择性地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

  调位孔内,用于调节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搭接距离,并在调节到位时锁止两个所述

  进一步地,上述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所述侧边固定撑的卡固端设有U型卡固

  的位置调节,可调节两个第二支撑部上的两个侧边固定撑之间的对接间距,进而时两个

  侧边固定撑分别卡设在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两个上木方上,以实现上木方的固定;

  通过调节杆可调节侧边可调撑的高度位置,使得侧边可调撑可对准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下

  方的下木方,同时,通过侧边可调撑沿倒U型结构的宽度方向位置调节,可调节侧边可调撑

  端部的位置,以使侧边可调撑逐步顶压接触在下木方的侧壁上,以实现下木方的固定,进而

  实现边坡框架梁侧模板的加固;通过顶部可调撑沿第一支撑部的高度调节,可调节顶部可

  调撑端部的位置,以使顶部可调撑逐步顶压接触在顶木方的顶壁上,以实现顶木方的固定,

  传统边坡框格梁模板加固前需对两侧土体二次人工挖除进行支撑,原状土体土质无法控

  制,支撑落脚点加固要求高,浇筑混凝土时易造成斜撑滑移或悬空,使得框架梁胀模,后期

  另外,该装置支撑造型简易,拼装安拆简单方便,可周转使用且可重复利用,解决

  传统支撑采用对拉螺栓只能一次使用,并且外露混凝土表面的螺杆需割除浪费材料和人工

  等问题。同时,该装置支撑造型简易,安拆方便,周转使用,组装时由一人负责即可,可依据

  模板加固装置,该加固方法有如下步骤:测量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两个上木方之

  间的间距,并据此调节所述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的两个L型支撑杆之间的位置并初步

  固定,以使两个侧边固定撑之间的间距与所述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两个木方之间的

  间距相适配;将初步固定的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设置在边坡框架梁模板上,并通过两

  个侧边固定撑分别卡放在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两个上木方上;调节顶部可调撑的上

  下位置,使得其底壁抵压接触在边坡框架梁模板顶部的顶木方的顶壁上;通过调节杆调节

  两个侧边可调撑的上下位置,以使两个侧边可调撑与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下方的两个下木

  方对准,并调节侧边可调撑的侧向位置,使得侧边可调撑顶压接触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下

  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

  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

  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可以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还可以将本公开的范围

  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

  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边坡框架梁模板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该加固装置包含:两个L型支撑杆1、两个侧边固定撑2、两个侧边可调撑3和至少一个

  两个L型支撑杆1相对设置形成倒U型结构,并且,两个L型支撑杆1的第一支撑部11

  之间沿第一支撑部11的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用于调节两

  个L型支撑杆1的第二支撑部12之间的间距,以调节倒U型结构的宽度(如图1所示的水平方

  向的长度),使其与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的木方5相适配,进而通过两个侧边固定撑2卡设在

  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的两个木方5上。具体地,如图2所示,L型支撑杆1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

  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两个L型支撑杆1可对称设置,两个第一支撑部11均可水平设置

  且沿水平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两个第二支撑部12之间间隔设置,以便通过倒U型结构卡

  设在边坡框架梁模板上,通过两个第一支撑部11提供顶部可调撑4的水平支撑点,通过第二

  支撑部12提供侧边固定撑2和侧边可调撑3的支撑点;为确保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

  的稳固性,优选地,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之间设有斜支撑13。同时,两个第一支撑

  部11之间位置可调,可使得两个第二支撑部12之间的间距可调,以相适配边坡框架梁模板

  的宽度,使得该倒U型结构可卡设在宽度不同的边坡框架梁模板上。在本实施例中,边坡框

  架梁模板包括边坡框架梁顶模板、四个边坡框架梁侧模板,边坡框架梁顶模板、两个边坡框

  架梁侧模板围设形成浇筑腔体,并且,边坡框架梁顶模板、边坡框架梁侧模板上均设有木方

  5,以对边坡框架梁顶模板、边坡框架梁侧模板进行顶压固定,即边坡框架梁侧模板侧壁设

  两个侧边固定撑2分别设置在两个L型支撑杆1的第二支撑部12上,并且,两个侧边

  固定撑2相对设置,用于卡设在边坡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上木方51上。具体地,侧边固定

  撑2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左侧侧边固定撑2的左端)为固定端,可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撑部12

  上,侧边固定撑2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左侧侧边固定撑2的右端)为卡固端,以卡设在边坡

  框架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上木方51上,进而实现该装置的初步限位固定。为提高该装置的初

  步限位固定稳定性,优选地,侧边固定撑2的卡固端设有U型卡固板21,用于卡固在边坡框架

  梁模板两侧上方的上木方51上,即通过U型卡固板21的顶壁抵压接触在上木方51的顶壁上,

  通过U型卡固板21的侧壁抵压接触在上木方51的侧壁上,通过U型卡固板21的底壁进行限

  位,以实现U型卡固板21和上木方51之间的固定支撑,即通过上木方51实现U型卡固板21的

  支撑固定,进而实现L型支撑杆1的卡固,以此来实现该装置的固定限位,也就是说,U型卡固板

  21相比顶压板而言,可避免侧边固定撑2和U型卡固板21之间相对上下活动。本实施例中,通

  过两个侧边固定撑2对两侧的上木方51进行两侧固定,进而实现边坡框架梁侧模板的固定。

  两个侧边可调撑3上均设有调节杆6,调节杆6与第二支撑部12沿第二支撑部12的

  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并且,侧边可调撑3与调节杆6沿倒U

  型结构的宽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位置可调地相连接,用于抵压接触在边坡框架

  梁模板两侧下方的下木方52上。具体地,调节杆6沿竖直方向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二支撑部

  12的底部,可调节侧边可调撑3和侧边固定撑2之间的间距,进而时两者的间距与上木方

  51和下木方52之间的间距相适配,以使侧边可调撑3可对准下木方52;侧边可调撑3沿水平

  方向位置可调地连接在调节杆6上,以便调节侧边可调撑3伸入至倒U型结构内的长度,进而

  使得侧边可调撑3自外侧逐步顶压接触下木方52的侧壁,例如左侧的侧边可调撑3可自左侧

  逐步向右移动,以顶压接触在左侧的下木方52的左侧壁,进而实现两个下木方52的固定,则

  侧边可调撑3和侧边固定撑2配合实现上木方51和下木方52的固定,即实现边坡框架梁侧模

  各顶部可调撑4均沿倒U型结构的深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竖直方向)位置可调地设

  置在第一支撑部11上,用于顶压接触在边坡框架梁模板顶部的顶木方53上。具体地,本实施

  例中以两个顶部可调撑4为例进行说明,两个顶部可调撑4分别设置在两个L型支撑杆1的两

  个第一支撑部11上,当然,顶部可调撑4亦可为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顶部可调撑4沿竖直方向位置可调地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1的端部,以便调节顶部可调撑4伸

  入至倒U型结构内的长度,进而时顶部可调撑4自上方逐步向下运动以顶压接触顶木方53

  在本实施例第一支撑部之间位置可调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见图1至图3,其

  中一个L型支撑杆1(如图1所示的右侧的L型支撑杆1)的第一支撑部11上沿其长度方向(如

  图1所示的水平方向)设有若干个调位孔111,并且,另一个L型支撑杆(如图1所示的左侧的L

  型支撑杆1)的第一支撑部11上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滑动锁止件7,第二滑动锁止件7选择性

  地安装在其中一个调位孔111内,用于调节两个第一支撑部11之间的搭接距离,并在调节到

  位时锁止两个第一支撑部11。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右侧的第一支撑部11之间的左端可

  设有搭接调节杆112,其搭接在左侧的第一支撑部11的上方,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第二滑动

  锁止件7进行锁紧。如图3所示,搭接调节杆112上可设有若干个调位孔111,左侧的第一支撑

  部11上可设有一个贯穿孔(图中未示出);如图1所示,第二滑动锁止件7可以为螺栓组件,其

  可穿设于其中一个调位孔111和贯穿孔,使得左侧的第一支撑部11与搭接调节杆112连接固

  定,实现两个第一支撑部11之间的锁紧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调位孔111的设置,以

  便通过选择其中一个调位孔111进行第二滑动锁止件7的安装,就可以实现不同的调位孔111

  对其贯穿孔,实现左侧的第一支撑部11与搭接调节杆112之间搭接长度的调节,也就是实现

  倒U型结构的宽度的调节;同时,通过多个调位孔111不仅仅可以根据模板宽度做调整对准

  在本实施例第一支撑部之间位置可调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一个L型支撑杆1

  的第一支撑部1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动槽,并且,另一个L型支撑杆1的第一支撑部

  11上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滑动锁止件,其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滑动槽,用于调节两个第一

  继续参见图1和图2,第一支撑部11上设有与第一支撑部11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套管

  113,顶部可调撑4穿设于第一套管113,并且,顶部可调撑4与第一套管113螺纹连接,以实现

  顶部可调撑4沿倒U型结构的深度方向的位置调节。具体地,第一套管113的内壁设有内螺

  纹,顶部可调撑4可以为螺纹杆,螺纹杆穿设于第一套管113且与第一套管113螺纹连接。需

  要说明的是,螺纹杆的尺寸值能够准确的通过详细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可通

  过旋钮螺纹杆进而时螺纹杆自身沿高度方向挪动,以便调节螺纹杆伸入至倒U型结构内

  的长度,即调节顶部可调撑4底端与第一支撑部11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中,螺纹杆与第一

  套管113配合调节位置,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操作便捷,易于控制调节顶部可调撑4底端的位置。在本

  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套管113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1和搭接调节杆112之间。

  继续参见图1和图2,顶部可调撑4设置在倒U型结构内的第一端(如图1和图2所示

  的下端)设有第一顶压板41,用于顶压接触在顶木方53的顶壁上;顶部可调撑4设置在倒U型

  结构外的第二端(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上端)设有第一限位板42,用于限定顶部可调撑4伸入

  至倒U型结构内的长度。具体地,第一顶压板41还可限位顶部可调撑4伸出至倒U型结构外的

  长度,以配合第一限位板42避免顶部可调撑4自第一套管113内滑出。第一顶压板41的设置

  可增大对顶木方53抵压接触的接触面积,可进一步确保顶木方53的固定稳固性。

  继续参见图5,调节杆6沿其长度方向(如图5所示的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滑动槽61,

  并且,如图1所示,第二支撑部12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一滑动锁止件8,其可滑动地穿设

  于第一滑动槽61,用于调节调节杆6固定至第二支撑部12上的位置,并在调节到位时锁止调

  节杆6和第二支撑部12。具体地,第二支撑部12的底部可设有贯穿孔(图中未示出),第一滑

  动锁止件8可穿设于其中一个第一滑动槽61和第二支撑部12的贯穿孔,使得调节杆6与第二

  支撑部12连接固定,实现调节杆6与第二支撑部12之间的锁紧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

  一滑动槽61的设置,以便通过第一滑动锁止件8沿第一滑动槽61的滑动,使得第二支撑部12

  和调节杆6相对上下滑动,实现上下位置的调节,进而实现侧边可调撑3的高度位置调节。当

  然,第二支撑部12上亦可设有多个贯穿孔,以提供多个固定点,实现对准支撑点的调整。

  其中,两个第一支撑部11之间通过第二滑动槽进行搭接长度的调节可参考调节杆

  6的第一滑动槽61,调节杆6的上下滑动亦可参考上述两个第一支撑部11之间通过多个调位

  继续参见图1和图2,第一滑动锁止件8可以为螺栓螺母组件,其固定螺母82可设置